星期二, 9月 12, 2006

給樂施會的功課


政府告訴我們:社會變了。香港的經濟模式已走向「知識型」。教育必須改變,提供合適的人才,以配合勞動巿場的改變。面對資訊泛濫,學生必須「學會學習」,而教師必須作出「範式轉移」,從灌輸者變身成為引導者等等…(下刪五百字或到教統局網頁瀏覽詳請。)

我不是張文光,天天搞革命,也不是順天村順嫂,整天牢騷著生活逼人。當熱錢可以隨時流竄,人才如物流般跨國無阻,教改其方向及本身的思潮可以理解為全球化的現象。我單人匹馬,實難抵世界巨輪,所以我相信羅文,變幻才是永恆。

香港本身無品牌,頂多只有「泰昌蛋担」和「長實豪宅」,「香港製造」已是一去不反的神話,所以無怪乎每當政府面對財赤,便束手無策,最後財政司長只悻悻然謂受外圍經濟因素影響之類…所以香港一定要搞好營商環境,提高競爭力,增加政府工作效率…

自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時,我們便相信公平競爭及自由巿場,每個人包括政府都為此而努力,所以我們政府奉行低稅率和低福利,沒有外匯管制也沒有退休保障、工友邊做邊唱「半斤八兩」、OL們無償OT、認為綜援養懶人等等。

這些才是香港人一直相信的「核心價值」,姑且命名之「右派價值」。

所以要是七十年代時(香港樂施會於1988才成立),樂施會要喊「貧窮是源於不公平」,這是可會觸動逃難人士的「恐共」神經。時而世易,在香港的「極右」情況下,著實需要樂施會的人道精神。

教改中的新科目通識科,為我們開拓了一個舞台,讓左中右異發姿彩。而我校為及早準備,在2005/06開辦了與將新通識課程內容相近的中學會考課程綜合人文科。在過去一年,我校得到了樂施會的幫助,一起發展校本綜合人文科的課程,樂施會在人手安排和教師備課切磋時間都非常充裕;課桯內容與生活(例如關於咖啡的故事)和世界事件(例如世界食物分佈)結連,輔以多媒體運用,使學習內容有趣及易明。課程教授方法亦運用了小組討論、角色扮演、辯論等等,刺激學生與老師和學生間的互動,以激發思維。但較薄弱之處是課後練習的質量,相信樂施會會完善之。

最重要的,樂施會補充了香港價值的缺失,讓學生更能掌握如何整全地分析,及擴闊視野。

沒有留言: